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审计文化 > 理论研究

强化五项措施 着力五个层面 全力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来源:市审计局发布时间:2024-02-22 16:29:46访问量:

近年来,大余县坚决贯彻“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重要要求,坚定扛起经济监督“特种部队”使命担当,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责任压实、审计质量、促进规范五个层面,强化措施,全力破解“屡审屡犯”难题,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强化审计宣传,从思想认识层面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针对部分出现“屡审屡犯”问题的单位主要领导对审计工作不重视、对审计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不断向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宣传审计工作,提高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他们主动接受审计的意识。2023年7月,大余县制定了《审计进点工作操作规程》,明确了审计进点工作中,要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内部审计等内容,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需进行述职和表态发言等,审计的严肃性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县委办、县政府办等部门带头主动接受审计,各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得到了提升。

二、强化研究型审计,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有些“屡审屡犯”问题,是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如: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有些单位近年来资金不太宽裕,个别领导法治意识淡薄,导致多次出现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情况;又如,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主要是有的上级部门下达不切实际的指导性任务,有些单位为了完成任务,出于变通导致审核把关不严。如:2019年开展了某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于机关经费开支。2021年开展了该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又发现了将2020年乡镇求职招工工作经费,用于支付日常办公费用、人员工资和五险一金等问题。

为此,该县着力从体制机制方面发现问题,深入贯彻研究型审计工作思路,推动审计工作深入发展。2023年,推动被审计单位出台内部规范6个,完善各类制度23个。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双减”政策落实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肯定与批示,推动被审计单位出台《大余县中小学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管理规定(试行)》《大余县中小学校大额支出暂行管理办法》等11项制度,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审计建议,解决了被审计单位在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乡村振兴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中,推动相关乡镇出台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从体制机制上防范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强化审计整改,从责任压实层面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审计实践中,个别被审计单位仅对指出的问题进行整改,销号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举一反三、建章立制进行整改。另外,之前有的审计组没有开展过审计整改“回头看”,整改资料一交了之,客观上助长了审计整改“一阵风”的现象。如:2019年开展了某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发现未通过政府采购程序采购两台空气源热水器的情况。2021年开展该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未履行政府采购程序采购一台无人机及相关附属设备,且该无人机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针对这一现象,该县坚持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统一,以县委审计委员会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做好审计整改提高审计质效的意见》,印发了《100条常见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指南》,建立了整改公告、督查通报、约谈、贯通协作、追责问责、结果运用等“六项机制”,强化了审计整改督促检查责任,并将审计整改完成情况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考核范围,审计整改完成率低于80%的单位不得评优评先,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震慑力。2023年,该县运用督查通报手段6次,约谈被审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1人,有力推动了审计整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实现100%销号,提高了审计质效,推动了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强化审深审透,从审计质量层面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一些“屡审屡犯”问题,往往就是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审计过程中审计深度不够,审计切入点不准,导致审计问题浮于表面,往往只是发现账面上一些共性问题,下次审计发现的也还是这类问题,共性问题成为了“屡审屡犯”的问题。如:2019年开展了某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决算情况审计,发现该乡镇某村(圩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多支付工程价款。2021年开展了该乡镇某党政主要领导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农户空心房拆除工程重复计算工程量,导致多付工程款的问题。

为切实破解这一问题,该县着力做实做细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一是强化审前调查。全面、客观、准确地获取被审计单位有关数据和外部单位有关数据,开展审前数据分析对碰,根据疑点完善审计方案,校正审计方向和审计重点,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强化审中分析。全面实施大项目双主审制度,落实数据先行,将大数据审计技术应用到各审计项目,数据分析配合业务核查,精准发现问题,同时鼓励审计人员要敢于和善于揭示问题,提出可操作、可落实的审计建议,严格落实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和审计复核制度,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强化审后研究。开展审计擂台赛,审计成果亮出来,推动形成高质量的审计(调查)报告、审计综合报告、审计专报等审计成果,扩大审计结果运用广度,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效。选送的《大余县22所义务教育学校“双减”政策落实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调查》荣获2023年全市综合类优秀审计项目。同时,为破解审计机关年轻干部多、审计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该县在审计项目实施中以“党员+群众”“骨干+新手”的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和骨干的先锋模范、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导师制,变“1带1”为“N带1”或“1跟N”,营造年长干部主动向年轻干部传授好的工作经验、年轻干部善于向年长干部学习的浓厚氛围,力争做到人人手上都有“几把刷子”。2023年11月,2名干部被授予全市审计机关“最美审计人”,1名干部被授予“审计能手”。

五、强化内部审计,从促进规范层面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多数出现“屡审屡犯”问题的单位是缺乏内部监督机制。由于没有内部监督,一些过去审计指出了的问题,没有人去复核和检查,一而再地出现,直到下一次审计时相关的问题又再次发现,造成“屡审屡犯”的情况。

近年来,该县先后推动新城镇、黄龙镇、吉村镇、县公安局、县文旅局等9个党委(党组)成立了内部审计委员会,并指导相关内部审计委员会开展内审工作。每年都会组织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开展内审培训。审计进点会上把宣传内部审计工作列为固定议题,这一做法获得了省审计厅胡志勇副厅长的高度肯定。2023年,该县在“三公经费”专项审计中,抽调了部分内部审计委员会人员跟班学习,参与到审计项目实践当中来,在审计实践中以审代训、审训结合,进一步提高全县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能力。多个单位主要领导主动推荐财务人员到县审计局开展跟班学习,以审代训,对审计工作从不重视变成了主动参与,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来源:大余县审计局

文章关键词:
分享文章到
扫码浏览